|
|||
浅析中考作文写作误区及其策略 |
|||
作者:崔世峰 文章来源:崔世峰 更新时间:2014-03-18 00:00:00 | |||
浅析中考作文写作误区及其策略 文/崔世峰 从历届中考语文试卷来看,写作分值占全卷总分值的1/3,可见中考作文的成败直接导致中考语文成功与否之关键。这早引起语文教师和考生的高度重视,但从近年来考生的中考语文试卷分析,中考语文分数不能出类拔萃的重要因素还主要集中于作文。具体来讲,考生常常走进一些带有共性的写作误区,笔者为使考生在中考作文写作中走出误区,重归正道,列举一些写作误区,并提出相应策略与大家探讨。 误区之一:审题不准,偏离题意 “一步走错,全盘皆输”,正确、准确审题是写好作文的第一步。若题审错了,直接导致的后果则是“下笔千言,离题万里”。回头想,即使文章的构思再精巧,内容再充实,语言再优美,基础等级也只能判为四类。 策略:认真审题,妥善立意 1、认真审题最关键 作文总是有要求的,或命题,或半命题,或给材料,或给话题,或给图画进行作文,而审题就是审查、分析题目的意义和要求,弄清写作文的文体、范围、角度和重点,然后再确立主题。 审题不仅要确定文章的文体,还要确定题目所划定的写作范围,在题目所给的范围内选材才能使文章内容与题目相契合,突出文章的中心主题。 审清题目要特别注意作文的“题眼”。“题眼”就是命题中关系到题旨的关键问语。它是题目的核心,把握住了“题眼”,也就把握住了作文的重点。如:《我成长中的一件事》和《我最难忘的一件事》二者的内容虽都侧重于事,但“题眼”不同,就决定了选材重点不同,前“题眼”是“成长中”,后者的“题眼”是“最难忘”,根据题眼,就得从不同侧重点入手进行选材。 2、立意力求做到“四要” 一要正确。对于基础等级的作文来讲,立意正确是基本要求。有的同学在写作文时,对事物把握不准,在认识上出现偏差,甚至有的同学还无视作文要求自作聪明,另起炉灶,使立意偏离要求的轨道,影响全文的质量。 二要明确。以往有些同学出现立意不明的毛病,写作的过程中信笔涂鸦,结果造成“意多文乱”,自己也分不清主次,写完后弄得昏头转向。因此,要想在写作文时避免“多个中心”,一篇文章就立一个中心,一文一意,贯穿到底更好些。 三要深刻。写作文时,立意的深浅也是成功与否的条件之一。其实,有些同学是很有灵感的,只是缺少深入现象去分析本质的能力。只能浮光掠影或蜻蜓点水的说一说、读一读,就事论事。 四、要新颖。提到新颖,有的同学就按捺不住,来一些过于“个性”的东西,这也是一种极端做法。这里讲的新颖是与思维定式有关系的,主要让考生克服人云亦云,老生常谈或说太循规蹈矩,没有丝毫新意。考场作文要吸引阅卷教师,在立意新颖方面是有必要下一番工夫。 一句话,审题立意是作文成功的第一步,一不要误解关键词的含义,二不要误选了关键信息。 误区之二:构思简单,选材陈旧 老作家王汶石说:“生活不深,思想不高,谈构思一无原料而构,二则构而无思,艺术构思便会成为一句空话。”这对考生构思同样适用,特别对农村学生来说更合适不过,考生平时生活积累少,分析问题不深透,甚至有些偏激,提到写作都是以一般的观点、一般的材料、一般的语言,草草而成,哪里符合“构思精巧”、“有个性特征”的评分要求呢。 策略: 1、见解构思,自出机杼 首先,针对同一命题或同一材料要善于从不同角度思考、分析、找准题目或材料在不同方面表现出来的属性,进而从多角度中选择最佳、最新角度来构思。 其次,在选择最佳、最新角度时要求避鹦鹉学舌,力求深刻独到,坚持“人无我有,人有我新”的原则。 另外,构思还可以运用逆向思维的方法,针对题目和材料从反面阐述自己独到的见解。如,大家都立意“取长补短”,你可以选择“扬长避短”;众人都说“逆境造就人才”,你可以谈“顺境更可成就人才”,但一定要注意,逆向思维的重要有合理、正确,有重要的证据,否则造成观点错误。 2、材料新鲜,出奇制胜 文章的立意要按材料来支持,积累材料要“多多益善”,选择材料则要“吹毛求疵”。新颖的材料写入作文,一定会让人耳目一新,如饮醇酒一般。 首先,选取文化层次略高的材料来写,才能使文字立意高远,这样的材料更显得高雅、醇厚、内蕴丰富。 其次,选取一些紧扣时代潮流的材料来写。比如,科技是当今时代的主题,是高科技发展的时代,选取材料若抓住了时代这一主题,文章就显得厚重些。 再次,选取时代感强的材料来写以引起多数人的心灵共鸣。人们最关注的话题就是作文最好的材料。 当然,选材一定要围绕主题、真实可信、熟悉生动、新颖别致的同时,一定不能为追求一方面而任意编造,这样的会适得其反。 误区之三:行文不畅,虚饰矫情 语言是思维的外壳,思维是语言的内容。中考作文提出了“感情真挚”的要求,这既是对“刻意”主旋律或庸俗唱颂歌的扬弃,又是对猜题、押题的仿作、套作的终结,主要是回复人性的真与美的客观要求。从有的考生来看,考前就自我桎梏,不问三七二十一就按自己预设的计划行文,这导致的就是,语言呆板,生搬硬套,不生动,不形象,味同嚼蜡,冷若冰霜,不能形成自己的语言风格,更无法展示自己的语言个性。 策略: 1、编写好写作提纲 提纲是文章的骨架,在写作前,把构思的轮廓用文字固定下来,然后用心去写作。编写提纲的过程就是把思维过程中的一堆想象或问题条理化,把原来笼统的、模糊的想法具体化的过程。 在编写提纲的过程中,可把开头、结尾、正文、过渡、照应、主次策略、调配材料等安排好,但没有固定格式,具体内容要具体安排。 2、思维活跃,才能妙笔生花 文章是语言的艺术。清代诗人袁牧主张“字立纸上”就是说词语必须有活泼的生命力,即生动。但考生往往在特定的环境、固定的时间,就很难让自己的思维活跃起来,这样就很难让自己作文的语言生动、形象。 要使文章语言表达能力精妙传神,就要下工夫学习语言。平时阅读一点一滴地汲取积累那些充满美感和富有表现力的词语;加强仿句、选句、造句群的练习;要练习词语的超常搭配,不要把语言搞成模式化,考场作文的语言就是把平时的积累充分发挥。再说,在写作过程中,语言形式尽量活泼一些。比如,议论文多选取古今中外的典型事例,运用正反对比、点面结合等方法去组织文章,还可以运用、恰当的修辞手法让文章既文章飞扬,又能引人入胜。 3、我手写我心 写文章,不能以局外人的身份来写,而是要满怀真情实感,以真挚、自然、强烈的感情来感染读者,矫情造作,无病呻吟,只能使人反感。 误区之四:抄袭宿构,移植僵硬 众所周知,模仿是学习途径之一,吸收是丰富自己的必由之路,化用是头脑灵活的具体体现。从学习角度来讲借鉴是无可厚非,但一些考生不考虑所选材料是否有适合生存的土壤,强行“移植”最后导致文章写得不伦不类,甚至有些僵硬。 策略: 1、选“材”有道,才能“材”源茂盛 考生面对文题重要的围绕主题学会联想,把潜藏在大脑中记忆了大门洞开了,过去看到过或听到过的种种人、事、情、景……就会滔滔不绝奔涌而出,学过的知识就会扑面而来,这样选“材”有道,“材”源才能茂盛,也不愁“无米下锅”。 2、合理利用话题的作文的提示材料 话题作文是当今中考最热门作文之一,它是由材料、提示语、话题和要求四部分组成,考生绝不可对原材料的内容照抄照套,这样抄的多了,自己写的东西就太少,自由想象的天空被挤占得十分狭窄,即使有新颖独到的见解也难以在文中驻足。 误区之五:文体不明,东拼西凑 现在中考作文,虽取消了文体限制,允许考生自由选择文体,为考生尽情发展写作才能提供了广阔的空间,但切记一点,不限文体,并不意味着不讲究文体。有的同学议论、说明、记叙、诗歌等文体杂糅在一篇文章中,让人不能真真切切的分辨。特别的是一些考生不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,一味追求文体创新,选择自己不擅长的文体,努力去“做”文章,结果给人感觉是“非驴非马”的“四不像”,是东拼西凑的“大杂烩”。 策略:紧扣主题,发挥特长 考生一定要结合自己特长,选择符合主题的文体去行文,你擅长把握议论文就选择议论文,你能驾驭好散文就写散文,但一定不能感觉哪样都不是,只有较好的对文体的选择你才能在考场上游刃有余。 写好中考作文体现了一种能力,一种特殊的能力。因为,中考作文是在特定的场合、特定的时间和要求下进行,考场的紧张气氛,为数不多的时间,作文题目的限制,这些因素都影响到考生水平的发挥。上述管见不能面面俱到,或多或少也有借鉴之处。最后,尤其提醒的是考生作文书写一定要清洁又工整,都说“文如其人,字如其面”嘛。 |
|||
【关闭窗口】 |